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以動物昆蟲習性命名的節氣,古稱“啟蟄”,表示天氣回暖,春雷始鳴,驚醒蟄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蟲。驚蟄的到來,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。一個“驚”字,凸顯這個節氣的來頭與氣勢與眾不同,有一種驚嘆的意思在內。
小時候,老師在講解驚蟄這個詞的時候,說是天空打雷驚動了地底下的蟲子要拱出地面了。老師的這個解釋,強調了雷、蟲和土地這樣三者的關系?,F在想想,覺得很有意思。如果不打雷,便驚動不了睡了一冬的蟲子;如果睡了一冬的蟲子沒被雷聲驚醒,便不會從冰封凍了一冬的土地里拱出來;而蟲子能夠從冰凍的土地里爬出來,是因為這時候的土地里的泥土已經變得松軟了。雷、蟲和土地這三者,皆因這個驚蟄節氣的到來,而發生了如此密切互動的關系。也就是說,只有在這個節氣中,雷、蟲和土地這三者才從靜止狀態變為動態,活了起來,有了生命。
在陜北,是很少能夠聽得到驚蟄時打雷的。驚蟄的雷聲,應該出現在南方。但是,沒有雷聲的驚蟄,還能夠叫驚蟄嗎?那些小蟲子怎么能被驚醒呢?驚蟄的雷聲,應該像是起床的鈴聲,上課的鐘聲一樣,準點準時出現才對。那時候,驚蟄的雷聲,只出現我的想象里。想象著雷聲響了——小蟲子從泥土里鉆出來了——春天到了,這樣一幕戲的三部曲,有聲有色,次第出場,動畫片一樣。
小時候,不懂得這個生命就是春天的生命,是大自然萬物開始生長的生命,是詩句里早就寫過的“春雷隆隆萬物長,黃鸝鳴柳壘高倉”的生命。
那時候,就知道這個節氣到了,冬眠的各種小蟲子,該開始活過來了。那時候,在我居住的陜北農村的小庭院里,松軟的泥土里開始有螞蟻出來了,濕漉漉的墻上開始有小肉蟲蠕動了,回黃轉綠的樹枝上開始有破繭而出的飛蛾,也開始有小鳥嘰嘰喳喳地叫著飛來了。
在我小時候,有一個驚蟄吃炒豆的傳統,我覺得就像冬至那一天要吃餃子一樣,是一種習俗,但我不明其意。父輩們常說,驚蟄日吃炒豆,人們將黃豆放在鍋中爆炒,發出“噼噼啪啪”的聲音,象征蟲子在鍋中煎熬時的蹦跳之聲,將莊稼和害蟲分離,寓意身體健康和糧食豐收。
驚蟄,前有雨水,后有春分,夾在這兩個節氣之間,它的角色就是來奏響春天的前奏曲的。